-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09:34 点击次数:103
汉文帝刘恒,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,母薄姬。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生,7岁时被封为代王。吕后八年(公元前180年),吕后逝世,继皇帝位,是为西汉第五个皇帝汉文帝(刘盈子前少帝刘恭被吕后废黜并杀害,后少帝刘弘,吕后死后被废黜。)。汉文帝在位23年多,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“文景之治”。
一、早年经历:低调的藩王
刘邦生有八子,其中吕后只生了老二刘盈,后继位为汉惠帝,却不幸早逝。吕后为了掌权,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,有4人为其所害,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,儿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。
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妾室,后被刘邦纳入后宫,但并不得宠(因此母子相对安全)。
薄姬的父亲是吴人,在秦朝时与原魏王宗室女子魏娼私通生了她。魏媪到许负那里看相,卜算女儿薄姬的命运,许负说薄姬将生下天子。
展开剩余91%汉高祖三年(公元前204年),刘邦的军队攻打项羽封立的魏国,把魏王豹的宫人俘掳到荥阳,要她们织布。有一次刘邦闲逛到了织布的房子里,见一女子有些姿色,就把她要进了后宫。
薄姬入宫一年多,也没有得到汉高祖的御幸。刘邦与管夫人、赵子儿两个美人取乐。这两个美人是与薄氏一起从魏宫被掳来的,而且彼此都很要好,当初曾相约:“富贵莫相忘。”她们把薄氏的约言当笑料说给刘邦听,刘邦听了,“心惨然,怜薄氏”,当天就把他召了来“幸之”。激动的薄氏对刘邦说:“我昨天夜里梦见一条苍龙盘在我的肚子上。”刘邦说:“这是要尊贵的兆头,我成就你。”就此“幸”,薄氏遂在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生了刘恒。
刘邦后来极少再“幸”她,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边角里,谁也不能得罪,逢事多加考虑,处处谨慎小心,刘恒也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“贤智温良”的好印象。
公元前197年,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,7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,封地在今山西北部一带,都城晋阳(今太原)。吕后去世的前一年,曾让刘恒任赵王,刘恒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个兄弟,婉言谢绝,吕后遂封侄子吕禄为赵王。
刘恒的母亲薄氏,终刘邦之世,一直处在“诸姬”也即众妾当中,人们称她为“薄姬”,从没有升到“夫人”的行列。刘恒自己也偏处一隅,谨小慎微。故此,他们母子也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,平安地活下来。
二、 意外登基:诸吕之乱后的机遇
1.诸吕之乱
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,以周勃、陈平等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宗室(主要是齐王刘襄、朱虚侯刘章)发动政变,诛灭了企图夺取刘氏江山的吕氏外戚集团(史称诸吕之乱),控制了朝政。
铲除吕氏势力后,功臣集团需要拥立一位新皇帝。他们否定了有吕氏血缘的少帝刘弘(后少帝)。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,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。淮南王刘长年幼,母亲娘家人又很坏,不能立。此时,宽厚仁孝、低调无强势外戚背景、且在藩国素有贤名的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线,被认为是最安全、最符合功臣集团利益的选择。
2.入京继位
周勃、陈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,迎接刘恒到长安去当皇帝。郎中令张武等一派人全都认为这事不可信,劝刘恒托病拒绝。中尉宋昌认为迎立是真实的,不应怀疑。现在刘邦的儿子们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二人,刘恒年长而又“贤圣仁孝”,名声好。
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。结果得兆“大横”,释文说:“大横裂纹正正当当,我要成为天王,让父业发扬光大,象夏启继承大禹那样。”刘恒听了这段话后,表示不解,他说:“我本来就是王了,还再当什么王呢?”卜人说:“这里说的是“天王’,是天子的意思。”
刘恒面对突如其来的帝位邀请表现得非常谨慎。他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探明虚实,确认安全无诈后,才启程前往长安。抵达后,经过一番试探和推让(群臣多次劝进),刘恒最终接受了皇位,于公元前180年十一月继皇帝位,是为汉文帝。当晚,刘恒住进皇宫未央宫。与此同时,吕氏所立的后少帝刘弘、梁王、淮阳王、常山王分别在各自的住所被处死,确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。
文帝即位三个月后,根据群臣的建议,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。这样,自汉高祖以来,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。同月,立窦氏为皇后。
3.巩固皇权
刘恒入主未央宫当夜即命宋昌统辖南北军,张武掌宫殿禁卫,迅速掌控长安防务。即位诏书宣布大赦天下、普赐恩赏的同时,秘密处决了吕氏所立少帝及诸王。
为笼络势力,他重赏诛吕功臣:增周勃食邑万户,赐金五千斤;封刘揭为阳信侯;随行代国旧部皆获要职,宋昌封壮武侯,薄昭任车骑将军。恢复被吕后削夺的刘氏封地,提高刘邦旧部待遇。
针对列侯聚京问题,刘恒两度下诏强制就国,最终以周勃罢相为突破口落实政策。这位拥立功臣首获右丞相(汉时以右为上,陈平当时是左丞相,相当于副职)之位,却因"骄主色"遭袁盎谏止,文帝态度转为威严,周勃惶恐请辞。虽曾复相十月,终以列侯归国罢免。
周勃后因被诬谋反下狱,薄太后相信周勃不会造反,她提着刘恒的帽带子说:“绛侯怀揣皇帝宝玺,统帅长安北军的时侯不造反,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,反倒会造反?”刘恒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,确无造反实据,才放了他,恢复了他的爵邑。周勃出狱后,又活了9年。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,算是中国帝王史上少见的特例了。
4.温和削藩
汉初诸侯王"跨州兼郡,连城数十"(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),文帝即位时中央仅控15郡,诸侯辖39郡。
汉文帝通过"分封稀释+武力镇压+改制削弱"三管齐下解决诸侯问题。首先分封新诸侯(如刘遂为赵王、刘武为梁王)制衡旧王势力;随后镇压济北王刘兴居(公元前177年)、淮南王刘长(公元前174年)叛乱;最终采纳贾谊"众建诸侯少其力"策略,于公元前164年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、淮南国分为三国。同时推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改革,系统性削弱诸侯实力。这些措施既保持宗室表面和谐,又实质强化中央集权,为景帝"削藩策"和武帝"推恩令"奠定基础。
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,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。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,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。
三、仁政治国——汉文帝的核心治国理念
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取得“文景之治”的政绩,根本就在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策。刘恒自公元前180年末开始,至公元前157年,当了23年皇帝。在这23年中,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,安定百姓。
1.轻徭薄赋,减轻民负
周、秦以来,重农抑商一直是基本国策,刘恒亦认为:“农,天下之大本也,民所恃以生也,”“道民之路,在于务农”。为了提倡农业、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,他曾“开藉田”,“亲率耕,以给宗庙粢盛。”(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)他采纳晁错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的主张,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。他曾多次下诏减免田租,甚至曾连续十二年免除全国田租(后恢复为三十税一)。
国库积蓄“太仓之粟陈陈相因”,民生复苏,人口从汉初约1800万增至文帝末期超2500万,奠定了“文景之治”基础。
2.厉行节俭,垂范天下
文帝本人生活极其简朴,以作风俭朴、爱惜民力著称。在位期间宫室、苑囿、车骑、服饰等基本没有新增或大规模扩建。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个露台,但想到要花费百金,就说:“百金,中民十家之产,吾奉先帝宫室,常恐羞之,何以台为!”(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)于是作罢。此外,他常穿绨衣,并命自己宠爱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,帏帐不得绣花纹,给天下人做榜样。
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遗诏薄葬。临终前严令其霸陵(位于今西安东郊白鹿原)依山为陵,不起坟丘(“因其山,不起坟”),陪葬品只用瓦器,不得用金、银、铜、锡等贵重物品(“皆以瓦器,不得以金、银、铜、锡为饰”),开创了西汉皇帝薄葬的先河,大大减轻了国家财政和百姓徭役负担。
3.废除酷刑,宽刑省法
汉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重要的法律改革。采纳贾谊、贾山、淳于缇萦(著名例子:少女缇萦上书救父,促使文帝废除肉刑)等人的建议。逐步废除沿袭秦朝的严酷肉刑(如黥、劓、刖等),改为笞刑或劳役。虽然执行中笞刑过重的问题依然存在(景帝时进一步改革),但废除肉刑本身是历史的巨大进步。废除连坐法(“收孥相坐律令”),除大逆不道等重罪外,父母妻儿不再因一人犯罪而被株连为奴。废除诽谤妖言之罪,放宽言论限制。
4.稳定边疆,策略灵活
汉文帝元年(公元前179年),刘恒即位不久,就和平解决了南越问题。秦始皇时略定南方土地,设置了桂林郡、南海郡、象郡。秦末农民起义之际,南海郡尉赵佗乘机扩大势力,听到秦朝灭亡,就合并桂林、象郡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初,刘邦无力远征,派使者立赵佗为南越王,要他在当地和辑粤族各部,与汉朝通使,不要扰乱附近各郡。
吕后时期,认为南越是蛮夷,禁止卖给铁器;马、牛、羊,只卖牡,不卖牝,不使其繁殖。于是,赵佗就自号南武帝,发兵攻打汉朝的长沙郡。吕后派兵征伐,不能取胜。赵佗本是真定人(今河北正定),虽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乡。他听说先人坟墓已被破坏,亲族兄弟被杀,更为恼火发书要求汉朝撤离长沙郡的驻军,给他送去亲族兄弟。刘恒下令修复了赵佗先人的坟墓,派人慰问了他在真定的亲人,还给赵伦的亲族兄弟以尊贵地位。然后派使者持诏书和礼物前往告逾赵佗只要削去帝号,不再扰乱附近郡国,则承认他为南越王,允许他自治,与汉朝通使往来。赵佗谢罪称臣,重又归服了汉朝。
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威胁,文帝采取防御为主、和亲为辅的策略。加强边郡守备,积极备战(如鼓励养马、加强训练),同时继续执行高祖以来的和亲政策,避免大规模战争,为国家恢复元气争取时间。文帝还采纳了晁错“徙民实边”的建议,招募内地居民迁往边塞,为其提供生活、生产条件,亦兵亦农,世代居住,形成防御力量。
5.纳谏任贤,重视人才
汉文帝在人才政策以制度创新与实践包容性著称。在纳谏方面,他于公元前178年废除"诽谤朝廷罪",允许百姓直言批评政令。冯唐曾当庭指责其"虽有廉颇李牧亦不能用",文帝不仅未加罪责,反擢升其为车骑都尉,此举开创汉代"言者无罪"的政治传统。对于司法人才张释之,文帝采纳其"法信于民"主张,在"县人犯跸案"中尊重司法独立,确立"天子与庶民同法"原则。
在选拔机制上,文帝突破世袭制桎梏:二十余岁的贾谊因《过秦论》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,采纳其《论积贮疏》发展农业;公元前165年首创"举贤良方正"制度,要求郡国推举"能直言极谏者",晁错通过策问考试第一脱颖而出,形成后世科举制雏形。
这些政策形成"朝无遗贤,野无隐才"(《汉书·文帝纪》)的局面,其制度遗产被汉武帝发展为察举制,为汉代强盛奠定人才基础。
四、仁君背后的私人生活
汉文帝刘恒的家庭结构深刻影响了"文景之治"的走向。其生母薄姬(后尊为薄太后)以"衣不曳地"的节俭垂范,奠定了文帝废除露台、减税轻役的施政基调。皇后窦漪房诞下景帝刘启与梁王刘武,前者延续盛世,后者因过度受宠埋下七国之乱隐患。文帝对亲属既重亲情又严法度:逼舅父薄昭自尽以儆效尤,却特许宠妃慎夫人与皇后同席,经袁盎谏言方改正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原配代王后所生四子皆夭折,史家推测或与吕氏集团关联,折射了汉初权力斗争的残酷性。
1.孝道典范
薄太后身患重病,缠绵病榻三年之久。在这三年的漫长岁月里,身为皇帝的刘恒,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亲自侍奉母亲的病榻,寸步不离。
每次太医将熬好的汤药呈上来之后,刘恒都不立即让母亲服用。他担心汤药的温度不合适,或者药性过猛对母亲身体有害。因此,他每次都会自己先亲口尝试汤药,仔细感受药汁的温度是否适宜、味道是否过于苦涩难咽、药力是否过于猛烈。只有在他亲自品尝确认后,才会小心翼翼地将汤药喂给母亲服用。
刘恒持续三年的精心照料和“亲尝汤药”的举动,极大地抚慰了病中的母亲。这个故事传颂开来,成为帝王孝顺的楷模和天下效仿的典范,彰显了“孝道”无分贵贱,帝王亦需以身作则。
2.家庭关系
窦漪房(窦皇后)是汉朝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且传奇的女性人物。她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媳妇、汉文帝刘恒的皇后、汉景帝刘启的生母及汉武帝刘彻的祖母,跨越汉初三朝,对汉初政治有深远影响。
窦皇后早年是服侍吕太后(吕雉)的宫女。吕后掌权期间,为了笼络和控制刘姓诸侯王,决定将一批宫女赐予各诸侯王。窦漪房也在名单之中。
窦皇后当时非常希望能被分配到离家乡较近的赵国。她设法贿赂了负责分配的宦官,请求将自己分配到赵国。然而,宦官可能遗忘了此事或故意为之,最终将她分配到了遥远的代国(今山西北部、河北西北部一带)。
尽管不情愿,窦皇后还是来到了代国。她性情温婉贤淑,深得代王刘恒的宠爱。窦皇后为汉文帝,生女馆陶公主刘嫖、长子刘启(即汉景帝)、次子刘武(梁孝王)。窦氏在文帝死后成为窦太后,对景帝和武帝初期的政治有很大影响。
汉文帝晚年身体状况不佳。公元前157年六月,汉文帝在未央宫驾崩。临终颁布遗诏,强调薄葬并安排后事。群臣上谥号“孝文皇帝”,庙号“太宗”(东汉光武帝时正式确立),葬于霸陵(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的台塬上)。
汉文帝刘恒是一位从藩王意外登上大宝的皇帝。他以其谨慎、仁厚、节俭和务实的治国方略,成功地将国家从吕后乱政和严苛秦法的阴影中引导出来,开创了安定繁荣的“文景之治”盛世开端。他的仁德爱民、厉行节俭、废除酷刑等举措,不仅深得民心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明君典范,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发布于:河南省